2025/7/5 11:01:02
薄层自流平材料的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,主要分为流动摊铺、凝结固化和强度增长三个阶段,整个过程受材料配比、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影响。
1. 初始流动与摊铺阶段(0-30分钟):
材料加水搅拌后形成高流动性的浆体,通过自流平特性迅速铺展并填平基层凹陷。此时材料中的减水剂和缓凝剂发挥作用,延缓水化反应,确保足够的施工时间。浆体内部水分均匀分布,骨料悬浮于胶凝体系中,形成初始结构框架。
2. 凝结固化阶段(30分钟-24小时):
随着水分蒸发和化学反应的加速,水泥、石膏等胶凝材料开始水化。钙矾石晶体和C-S-H凝胶逐渐生成,浆体黏度快速上升,失去流动性进入初凝状态。此阶段需严格控制环境湿度(建议60%-80%)和温度(15-25℃),防止表面失水过快导致塑性收缩开裂。2-4小时后可开放轻步行人,但需避免重物冲击。
3. 强度增长与稳定期(1-28天):
水化反应持续深入,钙矾石与硅酸盐凝胶相互交织形成致密三维网络结构,抗压、抗折强度稳步提升。3-7天可达设计强度的70%以上,28天后趋于稳定。此阶段需避免温差骤变或过早施加载荷,否则易引发微裂纹。特殊改性材料(如聚合物乳液)会在此阶段形成柔性膜层,提升抗裂性和粘结强度。
整个硬化过程中,骨料与胶凝材料的级配优化、的补偿收缩作用,以及纤维材料的抗裂效能,共同保障了薄层(3-5mm)自流平体系的无缝密实硬化。施工后48小时即可进行饰面层铺装,但完全达到长期耐久性需28天养护周期。